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研究|不患寡而患不均:权力的自我增强效应


不患寡而患不均

权力的自我增强效应









现实生活中,在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相同条件下,人们常常得到公平的(所得相同)、劣势不公平的(他多我少)或优势不公平的(我多他少)的分配结果。面对这三种情况,人们如何做出反应呢?这取决于人们是如何权衡公平和利益两大基本偏好的。一方面, 人们有追求公平的偏好, 这驱使人们厌恶劣势不公平,也限制了其追逐优势不公平;另一方面, 人们有利己的偏好, 总是希望分配的结果有利于自己。公平和利己偏好构成了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的两大基石。现实情境中, 公平偏好一般与“名”有关, 而利己偏好一般与“利”有关, 且“名”和“利”常常不可兼得:基于公平偏好而行事通常可以获得好名声, 却不得不牺牲本来可以多得的利益, 而基于利己偏好而行事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却不得不承受舆论的压力, 降低自己的名声和声望。这就使得人们在面对各种现实的资源分配结果时, 始终处于公平和利益权衡和纠葛的两难困境之中。而权力不仅直接介入分配过程和影响分配结果,其在个体间的分布往往高低不同,且经常发生变化。那么,人们对相同分配方案的公平反应是否会因为其权力的变化而不同呢?已有的研究虽对其进行过探讨,但多数关注的是较为间接的利益指标,较少关注个体原始的公平感受,且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刘永芳教授团队的研究以公平评级作为对公平、劣势不公平和优势不公平分配的主观感受性指标, 以做出评级的反应时为认知加工复杂度的指标,通过三个实验,从连续操纵分配比例到分段操纵分配比例、从虚拟操纵权力水平到真实操纵权力水平,逐步深入地考察了个体公平感受的变化情况及权力的作用,以期依据得到的结果回答公平和利己孰轻孰重这个一般的问题。


基于已有的研究(DeScioli et al., 2014; Dunbar & Abra, 2010; Weick & Guinote, 2010)范式,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启动被试的权力感:两名能力相当的同性陌生人一起完成一项打字任务。文章分两段,其长度及难度相当,二人各打一段。任务完成后,二人共同获得了40元的报酬。分配者有权力选择如何分配这笔报酬,接受者无权改变,二人将按照分配者所选择的分配方案分配报酬。高权力条件下,被试充当分配者;低权力条件下,被试充当接受者。被试的任务是对分配方案(自我:他人)的公平程度进行−5(非常不公平)到+5(非常公平)的评价(图1 B)。实验1在虚拟情境启动条件下从39:1到1:39连续变化分配比例。实验2 依据实验1 的数据界定公平(1:1)、劣势不公平(1:3)及优势不公平(3:1), 采用类似于实验1 的虚拟情境启动法, 考察高、低权力个体对这三种分配方案的公平评级及反应时。实验3 采用真实的角色扮演法启动个体的权力感,再次检验实验2的结果。


三个实验的结果一致发现:(1) 高、低权力被试的公平评级分数均随着自我与他人分配比例的连续变化而呈正态分布态势(图1 A),公平评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平、优势不公平、劣势不公平 (图1 A、C、D);(2) 相对于低权力被试,高权力被试对劣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低,而对公平分配和优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高(图1 A、C、D)。做出评级的反应时则从快到慢依次为公平、劣势不公平、优势不公平,且整体而言高权力者做出公平判断的反应更快。


图1 情境启动条件下不同权力个体对连续变换分配比例的公平评级(A);实验2和实验3公平评级的流程图(B);情境启动条件下不同权力个体对三种分配方案的公平评级(C);角色扮演条件下不同权力个体对三种分配方案的公平评级(D)。


基于高、低权力被试对公平评级存在一致的高低排序,本研究提出了公平与利益权衡的公平优先效应,即公平诉求不仅成为与利益诉求相抗衡的标准,甚至超越了利益诉求,成为公平权衡的优势标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基于高、低权力被试在相同分配方案上的差异,本研究提出了权力的自我增强假设。权力带来力量,力量激发更加多样化和与众不同的反应。至于这种反应模式是好是坏、是消极还是消极,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对劣势不公平评价得更不公平和对公平评价得更公平是有正面意义的,而对优势不公平评价更公平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的负面效应。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权力和公平的本质及二者的关系。


刘永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已于《心理学报》(第8期)在线发表。博士生孙倩为第一作者,刘永芳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2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8YJC190015)的资助。


——————————

论文信息:

孙倩, 龙长权, 王修欣, 刘永芳*. (2019). 公平或是利益?权力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 心理学报, 51(8), 958-968.




图文 | 孙倩、刘永芳

编辑 | 张鹏骞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